村网通总站 大禾田村 551905.nync.com 欢迎您!
舒均来与老伴李珍兰在油茶基地里劳作
红网辰溪站11月9日讯(记者 杨娟)他是村里第一个种植油茶的人,并带领30余户农民发展油茶产业,面积达200余亩;他也是村里第一个种植金银花的人,家庭经济状况实现了从“一穷二白”,到万元户的跨越;他还是全县第一个种植芦笋的人,亩产值有望达到6000余元,填补了辰溪这块产业空白......他就是辰溪县谭家场乡王洋屯村村民舒均来。
“老舒人勤快,敢想敢闯。瞧,他今年又扩种了2亩油茶!”11月9日,在辰溪县谭家场乡王洋屯村的一片油茶林里,村党支部书记罗运庚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忙碌的身影说道。
罗运庚口中的老舒就是舒均来。他曾经开过矿、做过木材生意,但都只够勉强糊口。老两口只有一个出嫁的女儿,一家人因缺劳动力致贫。2014年,舒均来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“别看他70岁了,干劲一点不输年轻人。”罗运庚说,舒均来不仅种了10余亩油茶、5亩金银花、5亩水稻、1亩脆桃,还养了60多只鸡鸭,今年又种了3亩地的芦笋,前不久主动递交了脱贫申请书。
舒均来与老伴李珍兰在晾晒红薯丝
王洋屯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,山多地少,村民收入来源少,发展油茶产业是带领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。“2009年,我们动员村民们种油茶,第一个就想到舒均来。”罗运庚介绍说,舒均来有想法、肯干、敢闯,当年第一个在村里种植了3亩油茶。
不懂技术怎么办?舒均来跑百里开外的县城,找农业局专家学习种植技术,向农技人员请教,慢慢摸索。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,有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人,扶贫干部时常上门宣传产业帮扶政策,并联系农技人员传授种植技术。
舒均来与老伴李珍兰在先清理油茶籽
凭借着一股干劲,舒均来克服了技术难题。2016年,他种植的油茶终于有了很大的起色,不仅自己扩大种植规模,还将技术教给村民,带领全村30余户农民种油茶。现在,油茶已经成为该村支柱产业之一,村民户均收入增加了4000余元。贫困户罗宽生因为缺技术致贫,过去守着几亩薄田过日,一家人生活清贫。2016年,在舒均来的带领下,种了2亩多油茶。今年,他家部分挂果的油茶丰收,增加收入将近4000元。他自信地说:“等全部挂果了,估计能挣1万多元呢!”
前些年,舒均来发现金银花产业市场前景好,又去本县的黄溪口镇、溆浦县龙潭镇、邵阳市隆回县等地学习金银花种植技术,回村后试种了3亩金银花,并逐步将面积扩大到5亩,仅这一项收入就达1.2万余元。
去年,看到县里各大餐馆的芦笋特别吃香,而辰溪并没有谁懂得种植,都是从溆浦县进购。于是,舒均来前后3次到溆浦舒溶溪乡学来了这门技术,回来后就摸索着干,成为辰溪县第一个吃“螃蟹的人”。“今年,我才开始种,收入不多。等明年丰产了,大概能挣2万余元。”舒均来乐呵呵地说,等技术成熟后,要带领村民们学会这个挣钱的好门路。
舒均来带领200余名群众挖通的便民路
“他不仅敢想敢闯,还十分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。”王洋屯村主任李佑六说,早在2001年,舒均来就带动村里200余名群众,投工投劳挖通了该村连接溆浦县小江口乡的6公里山路,极大地方便了两地群众。“当时我们自带棉被,晚上就住在山上。”已经84岁的舒均刚回忆说。
“自己还能动,就要自己做。坐在屋里等干部送、伸手问政府要,丢人。”在油茶林里,舒均来一边剪枝,一边将散落在地里的油茶籽放进篓子里。他说,“不能给党和政府拖后腿啊!”